《乌衣巷》
刘禹锡
朱雀桥边野草花,乌衣巷口夕阳斜。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诗人二十岁的年纪便连登三科,是通过了礼部的进士考试,与柳宗元同榜,同年又荣登博学红词科,元贞十一年(795),再逞学霸之风,通过了吏部士科的考试,妥妥的学霸。
其它诗人一生十次,亦或在五十知天命的年纪仍想努力及第的状况不同,刘禹锡是令人羡慕的,不仅才华横溢,时运应该也不差吧!
《秋词》
刘禹锡
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。晴空一鹤排云上,便引诗情到碧霄。
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,正值遭贬,流放,远离中心,赴荆楚之地,但诗人并未意志消沉,人生的能做到不以已悲随遇而安,是一份难能可贵的心境。
《落花》
严恽
春光冉冉归何处,更向花前把一杯。尽日问花花不语,为谁零落为谁开。
诗人严恽也是屡试不第。唐代科举正月考试,二月放榜。春光虽好,但诗人的处境苦梁溢于言表,人生得意与失意,或寄情山水之间,亦或字里行间
《望岳》—杜甫岱宗夫如何,齐鲁青未了。造化钟神秀,阴阳割昏晓。荡胸生层云,决眦入归鸟。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
诗中岱山即泰山,因泰山别称岱山,位居五岳之首。齐鲁:春秋时,齐国在泰山之北,鲁国在泰山之南,后泛指山东一带为齐鲁。杜甫在游齐、赵时,由望岳而生登临之想,也是青年杜甫壮志凌云的气概与抱负。
《天末怀李白》
杜甫
凉风起天末,君子意如何。鸿雁几时到,江湖秋水多。文章憎命达,魑魅喜人过。应共冤魂语,投诗赠汨罗。
诗人杜甫得知诗人李白流放夜郎,赠诗表达怀想之情。其实在他作诗的时期,李白已遇赦而归,此诗人杜甫少了些许艰难。从一首诗认识一位诗人,从一位诗人知晓一段历史。李白从未老去,而杜甫从未年轻。
《望月怀远》
张九龄
海上升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情人怨遥夜,竟夕起相思。灭烛怜光满,披衣觉露滋。不堪盈手赠,还寝梦佳期。
开原二十五年(737),就在张九龄被罢相的第2年,他再次被贬为荆州长史,《望月怀远》正是将张九龄在荆州任上所作。
《春夜洛城闻笛》
李白
谁家玉笛暗飞声,散入春风满洛城。此夜曲中闻折柳,何人不起故园情。
这是诗人的乡愁!
《夏至》
【元】赵孟頫夏至午之半,一阴巳复生。坚冰亦驯至,顾岂一朝成。万物方茂悦,安知有彫零。君子感其微,恸笑几失声。
夏至午之半,一阴巳复生”,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也是一年中夜最短、昼最长的一天,夏为大,至为极,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、阳气也达到极致。“午之半”即“午半”,午时的中间,即正午十二点,是阳气最盛的时候。夏至后白天渐短,古代认为是阴气初动,所以夏至又称“一阴生”。首联大意为,夏至中午是阳气最盛的时候,而此时,也是阴气开始萌动的时刻。
《别董大》
高适
千里黄云白日曛,北风吹雁雪纷纷。莫出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。
《别董大》,高适一共写了两首,但这首传诵最广,为什么呢?
我想当然是因为这句“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”。天宝六载(747),吏部尚书房琯被贬,门客董庭兰也被迫离开长安。其实高适的这首诗又何尝不是写给自己的呢?这个时候他已经40多岁了,但仍然是漂泊的状态,直到董庭兰见到他,他还是饥一顿饱一顿过着贫寒的生活。然而尽管如此,高适却从没有唉声叹气,他一边继续埋头苦读,一边交游,等待着机会。
《鹿柴》
王维
空山不见人,但闻人语响。返景入深林,复照青苔上。
大概从开元二十八年(740)起,王维便隐居于钟南山的别墅。此间距长安约百里。散朝归来他脱去官服,并一头扎进自己的别墅点一炷香,沏一壶茶,在钟南山的绿树环绕之中寻找一份超尘拔俗的自在。
《回乡偶书(其一)》
贺知章
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
这首广为流传的《回乡偶书》,仍然是贺知章在还乡之后为后世留下的一首佳作。依然是平白质朴,依然是不事雕琢。这首回乡偶书已然融入一丝淡淡的忧伤,“少小离家老大回”,离开家乡数十年,自己的乡音没有改变,但满头的白发却分明地记录下流逝的光阴与生命的沧桑。父老乡亲们已经坐骨F头上早已荒草萋萋,儿时的玩伴也是记忆中的影像,无法在村口的石磨旁、池塘边,听到可以对应的回响。
物是人非,是所有天下游子返归故乡时必须经历的一道心灵之坎。
阔别故乡数十载,尽管是衣锦还乡,尽管是风物依旧,但自己已经是一个无法融入故乡的异乡客!快乐吗!一定快乐!即便在乡梓之地,再难寻到熟悉的面孔,再难找到曾经的知音,但远方的游子终于回来了,抚摸一下故乡的老墙,看着一群孩子放飞纸鸢,甚至到村头的池塘边听几声久违的蛙鸣,这些,都足以成为自己乐返故乡的理由!
《回乡偶书(其二)》
贺知章
离别家乡岁月多,近来人事半消磨。惟有门前镜湖水,春风不改旧时波。
同样是《回乡偶书》,这首诗的知名度较前一首弱了许多,但将贺知章的归乡心境表达得更充分的却,是这一首。
如果说前一首是道出贺知章回乡时的“异乡人”心境,那么后面的这首诗则呈现出贺知章重温旧梦的喜悦。贺知章归隐的故乡绍兴镜湖,又称鉴湖。驰名中外的绍兴酒正是用镜湖水酿造的。一生喜爱杯中物的贺知章少年时从这片酒山走出,数10年的宦海生涯,而在他的暮年,仍旧可以喝着故乡酒,坐望故乡水,又是怎样的一桩幸事。出走一生的贺知章,洒脱一生的贺知章,归来,外在虽是鬃毛已衰的垂垂老者,而内在依然是风流倜傥的吴越少年!
《芙蓉楼送辛渐》
王昌龄
寒雨连江夜入吴,平明送客楚山孤。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。
这是王昌龄在江宁县丞任上的送别之作。辛渐何许人也,历史没有记载,但王昌龄的这首诗却让辛渐的名字连同芙蓉楼的名字传诸千古。遥望当年,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江,重檐画栋的芙蓉楼见证着一对友人的别离,老友辛渐就要返归洛阳了,饯行的宴席上,王昌龄在对友人依依不舍的同时,也用“玉壶”之喻呈示自己的一片冰心。
《画》
王维
远看山有色,近听水无声。春去花还在,人来鸟不惊。
《画》是一首五言绝句,此诗表面描写的是自然景物,实际赞叹的是一幅画作。前两句写其山色分明,流水无声;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人。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,充满自然情趣。全诗对仗工整,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用,使节奏清晰,平仄分明,韵味十足,读来朗朗上口。
《感遇》其一
张九龄
兰什春葳蕤,桂华秋皎洁。欣欣此生意,自尔为佳节。谁知林栖者,闻风坐相悦。草木有本心,何求美人折。
此诗作于唐开元二十五年(737)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时。
本诗歌借歌咏兰草和桂花,抒发自己的不慕权贵不求名利的高尚情操。